《西北师大报》
出版时间:2023-12-31
字体:
放大 缩小 默认

成长是读懂过往


作者:黄思怡


人生在世,遗憾是常有的事,人们当真如有些人所说的那般伤春悲秋、无病呻吟、为赋新词强说愁吗?其实不然,时光流逝的同时,人们的情绪更加多样且细腻。

有位年逾八十的老者,脊梁虽然不比年轻那会挺拔,但仍旧坚毅地挺着,未曾拖着一米八左右的身躯弓腰驼背。双手上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,粗糙且宽厚。他二十四岁那年刚刚参加工作,家里单位两头跑。那时家里光景并不好,明明是家里最小的孩子,却担起了养活家里十多口人的重担。仅有的每个月六十块钱的工资显然不够,于是白班夜班连轴转,周末也顾不得休息,各个农贸市场转了个遍。生活所迫,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、一身养殖经验,从那些生长迅速的牲畜身上谋得一些收入以补贴家用。鸡鸭牛羊……养了个遍。常拿那些微薄的收入换了粮食背回家。蜿蜒曲折的山路,刚直挺拔的脊梁,百来斤装着粮食的大麻袋,一步一步,为家里挣光景。用他的话说:“人活着就没有不累的,死人才清闲”。

罗素曾经说过:“作为一个人,对父母要尊重,对子女要慈爱,对穷亲戚要慷慨,对一切人要有礼貌。”他拼了命地在那些清贫的日子里不亏待家里两个年迈的老人,村里人人都羡慕那老两口有这么优秀的儿子。老母亲九十四岁高龄,走得安详。哥哥姐姐奋力推脱,母亲身后之事皆由他一手操办。像他这样的老爷子,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。而立之年,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,听着邻居阴阳怪气“养儿防老”之类扎耳的话,并未对四个女儿心生闲隙,反而愈发坚定了供孩子读书的念头。这个男人一辈子未曾踏入学校,他希望女儿们今后比他这个大老粗强。他做到了,女儿们如今皆已成家立业。当年的大学生每个月约四百块生活费,而他每月邮去六百。为了不让孩子在外面吃苦,自己将腰带紧了又紧。曾经同村的同龄孩子大多还在地里刨食,只能将希望寄托给下一代。像他这样的老爷子,是众所周知的好父亲。村里收成不好那年,他带着同村的青壮年进城做活挣钱,使好几个贫苦家庭渡过了难关。像他这样的老爷子,是人人夸赞的大好人。跟单位领导一同走在路上,老乡都热切地同他寒暄。领导不解:“你脾气那么急躁,怎么谁人都还乐意跟你打交道呢?我这没脾气的人反倒无人理睬啊!”他嘿嘿一笑:“我没脱离群众啊!哈哈!”他是人尽所知的急脾气热心肠。

当年媒人介绍对象给他,万般不情愿。偶然去外地结识了我的奶奶,便开始穷追不舍,终于带着奶奶回来结成夫妻。奶奶从外地来,分不清当地那些同样都是黄色小颗粒的两种粮食,便和在了一起,挑捡不出来。曾祖父知道后很生气,那时候的粮食极为精贵,尤其是在老一辈人看来。等到爷爷下班回来便告知了此事,曾祖父扯着脖子高声大喊,非要个说法不行。爷爷反问:“怎么?要我打她一顿吗?人家大老远跟着我是来过日子的,不是来受委屈的。”曾祖父一时语塞,爷爷又说:“不就是点粮食吗,家里养了那么多鸡还吃不完吗?”脾气急躁的爷爷和性子柔和的奶奶在一起,从未红过脸。

他曾操着地道的方言,用最朴实的话语告诉我一个道理: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。他告诉我:朋友就是要相互帮助。凡遇弱小,但有能力,就帮。你本事再大也是你自己的,只有把你的本事用到家乡才是真本事,才是大家的……

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刷新的感受和体悟,我们并不是伤春悲秋的一代人,而是在不断丰富自己,不断读懂过往。

西北师范大学 版权所有 
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,图文与本公司无关
京ICP备12019430号-7 本期已有1315次访问,全刊已有413874次访问